解读中国传统礼仪——除服是什么意思?

时间:2023-08-07 07:39   作者:清逸  来源:天天黄历

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大国,尤其在古代,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。即使是有意娶妻的人,在遇到直系长辈去世时,也需要守孝三年。而除服则是指可以脱下孝服的日子。本文将深入解读除服的意义和仪式,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一传统习俗。

除服的含义与起源

根据黄历中的解释,除服指的是脱下丧服。在古代,为了祭祀父母去世一周年和两周年的祭礼,被称为小祥和大祥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中提到:“有父之丧,如未没丧而母死,其除父之丧也,服其除服,卒事,反丧服。”可以看出,除服指的是在母亲死后,等待父亲下一次大祥祭祀的时候脱下孝服。这也是一种对祭祀仪式的尊重。

除服仪式的具体流程

古代除服仪式是丧礼中的一个环节,即将丧礼之服除去。不同的亲族在五服制度下,每个人的服装和服丧期限各不相同,因此除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。对于剃发衰弟子(孝子、子妇、重孙等),除服最迟要等到二十七个月后的禫祭时才能进行。在除服之后,还要持续一个月的素服期,才能正式改穿常服。

除服的重要性与礼制

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曾记载:“故期而祭,礼也;期而除丧,道也。”可见除服是丧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在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中,也提到了除服的仪式:“葬毕,皆除服。”而《宋史·礼志二八》中对孝宗的丧服制度描述:“孝宗居忧,再定三年之制。其服:布冠、直领大袖衫、布裙、首致、腰致、竹杖。小祥不易服,大祥礼毕,始去杖、去致。禫祭毕,始服素纱软脚幞头、白袍、黑银带……二十五月而除。三年之内,禁中常服布巾、布衫、布背子。”

除服仪式中的细节和考究

除服仪式中有很多的细节和讲究。在大祥礼毕后,才能去掉竹杖和首致。禫祭毕后,才能改穿素纱软脚幞头、白袍和黑银带。整个除服过程需要经过二十五个月的时间。三年内,禁中常服为布巾、布衫和布背子。这些细节凸显了古代除服仪式的严肃性和庄重性。

除服作为中国传统礼仪的一部分,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仪式性。通过解读黄历中的解释以及相关经典文献的引述,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除服的含义和背后的礼制。除服仪式中的流程和细节更是彰显了其庄重性和祭祀仪式的尊重。了解除服的意义和仪式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,也让我们更加尊重和珍视我们的传统价值观。

相关文章